8月22日,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四个节气:处暑。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
处,止也,标志炎热暑天即将结束,逐渐进入真正的秋天。不过此时天气还未出现秋凉,天气依然炎热,昼夜温差较大。正如人们常说的“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处暑既在立秋之后半月,当非临暑,而在暑尾,时序已是夏秋之交了。“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处暑是一扇门,一打开,柔和的凉风就扑面而来,让人感到无比凉爽。此时,天渐高而云渐淡,秋韵透出淡雅,一年之中最舒适的时候就要来到了。秋日的色彩与成熟,令人心生喜悦;凉爽与平和,给人以冷静的思索,这是一个让人静下心来而又满怀希望的节气。
当然,处暑之后,秋燥也逐渐出现。处暑节气的显著特征就是空气干燥,人们往往感觉皮肤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冒火,大便干结。所以该节气的保健都离不开防秋燥。
处暑三候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如《逸周书集解》:“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1一候鹰乃祭鸟否卦,九四。《周易·否卦》爻辞:“有命,无咎,畴离祉。”《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互艮为鹰,为鸟。艮覆震为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段话是说,处暑这一天有一个自然现象,鹰在捕捉到鸟之后,并不是自顾自地吃,而是会把那些鸟整整齐齐摆在窝前,先进行祭天,然后自己再进食。而且,鹰不捕食正在孵化后代的飞禽,所以可以称之为有义。
2二候天地始肃否卦,九五。《周易·否卦》爻辞:“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乾为天,伏坤为地。乾于后天八卦位居西北,肃杀之地,故曰肃。”《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天地始肃秋者,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
这种肃杀之气,在进入处暑第二候的时候就可以明显感知出来了。
3三候禾乃登否卦,上九。《周易·否卦》爻辞:“倾否,先否.后喜。”《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上爻动,乾变为兑。兑覆巽,巽为禾。兑伏艮,艮为成,故曰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禾者,谷连藁秸之总名。又,稻秫瓜粱之属皆禾也。成熟曰登。”
登,包含稻谷登场开始进行加工之意。
处暑养生起居应做到早睡早起,适当秋冻;饮食宜多食滋阴润肺食物,增酸少辛;还可以通过爬山、做健身操等进行锻炼,以排除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更要注意护好肚脐,避免寒气入体,诱发疾病。
1饮食:注重清润、增酸少辛处暑期间,暑、湿、热、燥交结在一起,人很容易生病。不少朋友已经开始出现头发枯燥、皮肤紧绷、眼睛干涩、咳嗽、大便干结等问题,这些都是燥气伤肺的变现。
秋气应肺,肺喜润恶燥。因此,处暑饮食养生应注重“清润”二字。
1、多吃鲜嫩多汁的瓜果,秋季正好是瓜果丰收的季节,有很多新鲜的时蔬水果上市,这时我们可以多吃黄瓜、西红柿、胡萝卜、甘蔗、马蹄、葡萄、雪梨、柿子、柑橘等甘润多汁的时令瓜果,清凉润燥,补充人体缺失的水分,还可以为身体补足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2、多吃滋阴润肺的汤水,冰糖雪梨水、百合莲子汤、茅根竹蔗马蹄水可以经常煲来喝一喝。
芝麻、核桃、鲜藕、蜂蜜、梨、百合、银耳、柿子等滋阴润肺养血的食物,可以在秋季多吃些。但要注意,梨、藕性凉,最好煮食。
另外,日常饮食中仍要多吃酸味食物,少吃油腻辛辣,避免上火等问题,加重秋燥。
2起居:应早睡早起,每天多睡1小时处暑开始,暑气消退,昼夜温差变大,此时应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每天比夏季多睡1个小时。
早睡可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畅。对于中老年人难入睡容易醒的问题,可以在睡前通过热水泡脚,来起到潜阳纳气、安神助眠的作用。
泡脚后还可以对脚底涌泉穴进行按摩,补肾益精、健体延年。另外,睡前不要观看恐怖、悬疑等视频,也不宜嬉笑打闹,以免情绪激动影响睡眠。
3运动:锻炼不可少,但强度要适当处暑时节天气渐凉,运动锻炼可以选择爬山、健身操、散步、太极拳等强度比较温和的方式进行,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还能起到排出体内湿热、缓解秋乏的作用。
久坐一族可以站起身到室外走走,呼吸新鲜空气,多动动脖子、伸伸懒腰,能舒缓肌肉韧带僵硬,减轻肩颈及腰腿疲劳,还可以提神醒脑。
但需要注意的是,秋季宜收,运动要适度。适当锻炼能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保持良好的功能状态;但若运动过度,能量消耗过大,反而会增加身体耗损,不利于身体健康。
4适当秋冻,避免过早添加衣物处暑时期,暑热尚未完全退尽,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
“秋冻”是为了让身体能够适应由酷热暑天到寒冷冬季的一个过渡,但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小孩抵抗力弱,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应该及时增减衣服。
此外,还要确保室内通风,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开空调,可以开窗让空气流动,保证空气的清新。
5注意护好肚脐,避免寒气入体肚脐是人体最薄弱的部位,对外部刺激非常敏感,最容易感染风寒疾病。
若防护不当,寒气都很容易侵入人体,引起消化、生殖等系统的疾病。因此,除了根据天气变化增添衣物、晚上睡觉注意覆盖腹部外,还可以通过按摩肚脐来养护身体。
方法:先将双手掌心搓热,然后上下重叠放在肚脐上,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分别揉按次即可。
处暑养生四大要点正如张华文先生在《秋季养生的3个辩证统一》所提到的,秋季养生注意三个辩证统一:睡眠的长与短、锻炼的动与静、饮食的多与少。
秋季气候特点是:燥、凉、爽。燥:金位之下、火气承之、气干偏燥;凉:秋降气凉、气温下降;爽: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昼夜温差大。抓住秋季的季节特点,合理适当的养生,顺应自然规律,怡养身心,必然心宽体健,益寿延年。(摘至张华文先生《秋季养生的3个辩证统一》)
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此时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
处暑养生的四大要点:秋冻、防燥、润肺、增酸。
1秋冻春捂秋冻是古人一条非常实用的“生活谚语”,“春捂”是为了帮助气血走表散热,促进阳气生发;“秋冻”是为了气血入里保存热量,促进阳气潜降。因此,处暑后要使身体有一些凉意,不要天一冷就马上全副武装,穿很厚的衣服。
而且初秋是“冷”并没有感觉到“寒”,“皮肉之冷”是可以忍耐的,而采取“秋冻”对于适应与抗御后来冬天的严寒都有很大的好处,从机体适应能力上看,也可以说符合季节之间的“惯性原理”。
2防秋燥处暑时节后的养生重点是预防“秋燥”。“秋燥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需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免发展为疾病。专家建议:除了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以补水外,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也是润燥的重要环节。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家中种些花或养鱼,也可早晚多往地上洒点水,或用湿拖把擦地等。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便于生津润燥、消热通便。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了,多吃一些苹果、梨、葡萄之类滋阴的水果。
3润肺初秋的气候逐渐干燥,最容易对肺阴造成损伤,伴随着夏季众多的细菌也会侵入呼吸道黏膜,引起感冒、支气管炎、扁桃腺炎和肺炎等疾病,一些气喘病也会在此时复发或者加重。所以,加强对肺阴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上讲肺喜润而恶燥,燥邪伤肺,养肺不仅能使肺气更加充盈,增强肺的主气,也能治疗由于肺虚所导致的各种疾病。在食物的分类上,甘润的食品对肺是最有益的,例如梨、荸荠、枇杷、甘蔗、柚子等,还有众多的粥品,更是养肺的首选,例如银耳冰糖粥、百合莲子粥等。
适当吃些黑芝麻,黑芝麻药食两用,具有“补肝肾,滋五脏,益精血,润肠燥”等功效,有滋补肝肾,益血润肠,通便,通乳的功能。
4少辛增酸少辛的原因,同样是为了减少肺气的耗散。味辛的东西都有发散作用,能调动人体肺部的阳气通过汗液从体内发泄出来,所以,处暑之后不应吃辣椒、花椒、生姜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食物,以免加重秋燥的症状。多酸,则是强调应多吃酸性食物,如葡萄、石榴、橘子、山楂等,以此来达到保肝护肺的效用。
处暑几个养生注意事项综上分析,处暑时节的养生方法,既不同于夏天,也不同于秋天。处暑居于夏与秋之间,此时的养生有其特点。
1和畅情绪,平和而静暑热退去,人人都会感觉神清气爽。此时当借天地温度的变化,及时调畅情绪,保持平和、愉悦、宽容的心态。
《内经》强调,“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何谓“容平”?“容”的本意代表房屋,表示盛受、容纳、包容,引申义为从容。在阳气极盛的夏三月,阳气升浮。到了秋三月,天地之间阳气收敛,把升浮的暑热之气向下敛降,为冬季闭藏阳气做准备。“平”指平安,平静。容平,指阳气收敛而归于平静,气机平和舒顺。夏应于心,心属火。夏三月,心火旺盛,心神外浮。进入昝时节,要让我们的内心火气收敛下来,使之静而安宁,从容不迫。
从“容平”我们知道,进入处暑节气,我们要收神敛浮越的心气,使之舒畅和顺,沉稳内敛,宽容平和。此时应避免发怒,静心养神。
2养阳温脾,避免寒凉其一,处暑时节,一些慢性疾病容易复发。生活中可见,不少人一入处暑时节,关节炎就容易复发。为什么呢?因为天气尚热,贪凉而过用空调、电扇,导致寒邪外袭,诱发旧病复发。此外,像肩周炎、颈椎病、痛风等慢性疾病也容易在这个时候复发。
其二,秋后多见胃炎和肠炎等急症,表现为腹泻。此时天气渐凉,若贪凉而过食寒凉瓜果,或肆意饮用冷饮,就容易伤损脾阳,导致脾阳下陷,诱发腹泻。
其三,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也容易在夏季季节交替时发作。特别是一些正气较弱的老年人,稍一不注意,就容易受凉风侵袭而伤肺。故要特别留意温差变化,适当添衣防凉。
处暑时正值初秋,此时暑热未消,因此添衣时可遵循“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不宜一下子添得过多,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宜,可有意识地让身体冻一冻。秋冻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帮助收敛阳气,使暑气多多收敛;二是提高人体的正气,从而增高抗寒能力。
3饮食以收敛为原则处暑时节,我们养生要注意,在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等方面都要以“收”为原则。
秋应于肺,天气变凉,肺气当令。肺喜凉而恶燥,当天气真正变凉后,可适当吃些养阴清热、润燥止渴之类的食物,比如芝麻、蜂蜜、银耳、百合、莲藕、荸荠、甘蔗、梨子等,都适合于养肺。
另外,肺的用味是“酸”,因为酸有收敛之功,若进入处暑时节,仍感觉心气浮躁,或心火上浮,或易于失眠、发脾气、烦躁,可适当用酸味以帮助收敛浮火。比如,可吃些酸嘢、醋、柠檬、百香果等,以酸收敛阳气,勿使上浮为患。
另外,亦可喝我的乌梅固本汤:乌梅10克,黑豆、绿豆、黄豆各30克,冰糖30克,杏仁10克。水煎服,日一剂。或者多煮汤代茶饮。此汤中用乌梅和冰糖以收敛上浮之火,黑豆入肾固本,绿豆清热,黄豆和中化湿,杏仁敛肺降逆。全方合力,以使火气下潜。此方用药多为食物,药力平和,不伤正气。
总之,处暑是一年之中由热转凉的一个节气。此时养生,当根据当地的温度和湿度来决定具体的养生方法。若地处南方,湿热仍重,则当按暑天养生,重在养脾化湿,兼清暑热;若身居黄河流域,天气渐凉,则当按秋天养生,重在养肺润燥,兼以养脾。中医强调: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治病如此,养生亦如此。
处暑养生原则,记一个字:润!
“大家都会有体会,虽然秋天的太阳也很热,但是只要到了树荫底下,立刻会感到凉爽。”
秋天凉风来袭,汗液往回收,津液往里走,但如果收敛得太厉害了,就会让体表感觉干燥,比如鼻孔干燥、嗓子干燥、皮肤干燥、毛发干枯、小便赤黄、大便干结等。
因此,处暑之后,养生原则就记一个字,润!
1一碗粥:百合莲子粥秋天滋润推荐百合莲子粥。
百合入肺,有很好的清肺润肺的作用,而莲子入脾,可以起到健脾安神的作用。这款粥对于温燥能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大米50克,莲子15克,百合5克。莲子去心泡水30分钟,百合泡水10分钟,锅中加入适量水,倒入大米和泡好的莲子,小火煮至大米发涨,倒入泡好的百合。等粥煮至粘稠时即可。
2一碗茶:玉米须茶高血压除了采用药物治疗外,秋冬时辅加食疗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玉米须不仅具有降血压之功效,而且也具有止泻、止血、利尿和养胃之疗效。
泡茶饮用每天数次,每次25~30克。在临床上应用玉米须治疗因肾炎引起的浮肿和高血压的疗效尤为明显。
3一杯水:蜂蜜水中医认为,蜂蜜有养阴润燥、解药毒、养脾气、悦颜色的功效,因此拥有“百花之精”的美名。蜂蜜可以直接调入温水中饮用,也可以与鲜榨的果汁混合。将雪梨挖去核,倒入蜂蜜封盖蒸熟食用,还能补肺阴。
4一鲜果:梨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特别适合秋天食用。
5一甜品:冰糖炖萝卜萝卜可消积滞、化痰热。冰糖有润肺的作用,和萝卜搭配能养肺润燥。将白萝卜切成块后用勺子在上面挖个洞,将冰糖放入后蒸30分钟即可。注意萝卜不要削皮,皮有下气消食、除痰润肺的作用。
6两药方:桔梗元参汤、五味石膏汤入秋后,很多人为鼻炎烦恼。送给身边患鼻炎的朋友两个方子,供大家参考:
“桔梗元参汤”:治疗鼻炎中鼻涕清的。
桔梗9克、元参(即玄参)9克、杏仁9克、橘皮9克、法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生姜9克。这个方子可以升降气机,去除寒邪。
“五味石膏汤”:治疗鼻炎中鼻涕黄的。
五味子3克、生石膏9克、杏仁9克、法半夏9克、元参9克、茯苓9克、桔梗9克、生姜9克。里面加了点清热的中药。
“之所以敢把这个方子公布,是因为方子里面的药物,除了半夏,剩下的都是食物,很安全,有鼻炎的人可以自己去尝试一下,注意孕妇不要服用了(我不建议孕妇随便服药)。一般服用三服就该见效,如果没有任何效果,就停止不要服用了,那是没有对证。如果见效了,服用六服就该差不多了。”
7生脉饮,适合处暑喝的小补茶如果你有气、阴两虚的情况,那么我推荐你可以喝孙思邈在《千金方》里的一个方子,名叫:生脉散,也可以叫做生脉饮,主要的食材有人参、麦冬、五味子,有补充气阴的作用。
生脉饮是特别适合处暑时节喝的小补茶,夏天的阳气往外走,在处暑后,阴气往回收,气虚的姑娘在补气的同时,阴也可以得到稳固,更能补得进去。
生脉的“生”,取生发之意,古人认为血脉生生不息,生命也会旺盛。《内外伤辨惑论》在记录它时说道:故以人参之甘补气,麦门冬苦寒,泻热补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肃燥金,名曰生脉散。
意思是说,人参可以大补元气,填补我们耗损的气。而麦冬可以养阴、清热,性质又偏寒,和人参组合在一起,不仅可以调和互相的药性,才能让益气养阴的作用更加突出。
而最后的五味子,既可以辅助人参稳固元气,又能配合麦冬收敛阴津。三者缺一不可,最适合气阴两虚的情况。
生脉饮里,人参是占据主要地位的,但由于人参的品种很多,不少朋友不知道如何挑选,这里也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该如何选择:
林下参:这是最接近野山参的人参品种,也是我们常说可以“大补元气”的人参,它比较温和,是日常调养身体就可以用的补品。
红参:它是人参的熟用品,火力比较大,劲头也很足,更适合阳虚的比较厉害,常年手脚冰凉的朋友吃。
西洋参:又叫花旗参,它是国外的一种参种,有清热生津的作用,性质偏凉,脾胃虚寒的朋友不太适合吃。
东洋参:严格意义上讲,东洋参并不算是人参,它又叫牛蒡,常常作为蔬菜食用,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这四味常见的食材中,我最推荐的就是林下参,因为它的性味温和,调配出来的生脉饮是日常就可以喝的小补茶。
其他的参种,红参效力强,长期饮用很容易上火;西洋参的主要功效偏于滋阴;东洋参没有补气的功效,不太适合用在生脉饮中。
其他的食材,麦冬,可以选择浙麦冬或者川麦冬,挑选时注意闻一闻有没有异味,好的麦冬会带着一股自然的清香。五味子,则主要是观察颜色,色泽偏紫红色和红褐色的食材,品质就不错。
不止是炎热消耗过后,日常中,比如老师需要上课前,工作太久了反应有些迟钝了,都可以给自己准备一杯生脉饮提前补补气,精神会好很多。
需要注意的是,人参补气的作用很强。孕妇和哺乳期的妈妈不太适合补气,因此不建议喝,除此之外,小孩子天生阳气足,也不适合喝。
秋冻捂当道,捂住这三个部位
老话说,春捂秋冻,但像肚脐、后背和双脚可冻不得,反而要捂一捂。
1捂肚脐初秋的露脐装成了街上一景。但肚脐归属任经,对女性而言,私密重要的器官都归这里管,风寒入侵会诱发痛经等妇科疾病。
2捂后背后背上的督脉有温阳的作用,因此,养护阳气就要让后背暖一暖。
3捂双脚脚上有很多穴位,如足三阳经的起点,掌管着肝脾肾等重要器官,受风着凉自然会影响这些器官的正常工作。因此,还不舍得脱去凉鞋的人,一定要穿上袜子再穿凉鞋。
处暑养生穴位重点
1健脾:足三里和阴陵泉长夏主湿,而脾喜燥恶湿,所以就要健脾防湿。长夏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出现食欲不振、口淡无味等病症。而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中重要的脏腑,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出都是在脾胃的作用下协同其他脏腑完成的。
阴陵泉是健脾的主要穴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归属于胃经,刺激它可以调节经络气血运行,激发胃部功能。
2滋阴:三阴交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补三经之阴,也就是补肝经、脾经及肾经之阴。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
每天按摩2次,每次5~6分钟。孕妇忌按。
按摩三阴交主要适用于阴虚体质偏于肺阴虚和脾阴虚的。每天晚上9点—11点,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15分钟,就能调理月经,祛斑、祛痘、去皱。
桑皮纸艾条
五年陈艾手工卷制
原价48元/盒
夏日专享优惠
45元/盒(10根)
一次购买四盒送纯铜按摩温灸器
点击小程序购买
▼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道医问诊咨询,添加
⊙投稿合作: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