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篇——
幸福凭双手创造
现在的贵州农民,是啥样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向土刨食的老农民?还是逃离乡村、四处漂泊的打工仔?都不是!他们可能是经营企业的小老板,可能是出入园区的产业工人,也可能是买进卖出的经纪人……总之,他们是与时俱进的新型农民。形象的转变,正是得益于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农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农民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脱贫攻坚,一切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脱贫攻坚使命在肩,只有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脱贫攻坚,一切依靠人民。因为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武陵山下,36岁的龙秋富选择回到松桃自治县老家发展,和合作社、公司一起抱团发展,脱贫致富奔小康;大娄山上。正安县新州镇顶箐村,向庆容靠着一根方竹,把日子越过越红火,将生活品质越拔越高;乌蒙山区,赫章县双坪乡兴发村生态护林员安启福每天坚持巡山。他心怀感恩,勤劳肯干,守护绿水青山……春华秋实,天道酬勤。在贵州大地上,敢闯敢干的贵州农民,耕耘着希望,收获着梦想。
铜仁市万山区柏里香养殖专业合作社杨昌霞:
村里人都叫我“杨贵妃”
我叫杨昌霞,现在住在铜仁市万山区仁山街道开天村,村里的人都叫我“杨贵妃”。这不是因为我有多漂亮,而是因为我养了一群鸡。我养的鸡,头冠的形状宛如欧洲贵妇人戴的帽子,被称为“贵妃鸡”,而我恰好姓杨,所以就有了这个绰号。养贵妃鸡是从年开始的,我们农村家家户户都有散养土鸡的习惯,赶场的时候拿去卖掉换米换油。城里人很喜欢土鸡,我觉得家里这么大片林子空着也是空着,不如拿来养鸡卖。选择优质的品种是我养殖的第一步。为此,经过多次考察,我从云南带回来20只贵妃鸡幼苗进行试养,成功后我又一次性购进了只鸡苗,同时成立了万山柏里香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想要卖出好价钱,必须要有好的品质,我深知这一点。于是每天清晨,我都要让贵妃鸡在山林里飞一飞,跑一跑,完成特定的健身计划。这样,它们不容易感冒生病,而且锻炼过的鸡,肉质紧,煮的汤清澈透底,没有油腻,也更受消费者欢迎。养好鸡还要有市场,我瞄准的是爱煲汤的广州。在广州的一个活禽批发市场上,我找到了几个档主,把自己饲养的贵妃鸡和普通鸡进行烹调,经过对比,几个档主认可了贵妃鸡的品质,同意向我进货,市场成功打开。这几年,凭借肉质好,营养价值高,贵妃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卖得都很好。为了扩大发展方向,我将自己的养殖基地改造成生态农庄,让其成为周边群众休闲避暑的好去处。现在的成功,总让我想起过去的苦难。不到两岁,父亲就离我而去,妈妈一个人拉扯我长大,小时候是一年四季没鞋穿。虽然现在农村的日子好了很多,但我仍然想尽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过更好的日子。所以我带动了20户村民养贵妃鸡,养殖规模超过3万只,贫困户最多的可以增加收入3万元,最少的也有元。我还免费发放鸡苗给需要帮助的单亲家庭的女性和残疾人,把他们组织起来、团结起来,让更多的困难群众走出困境。
榕江县寨蒿镇寿洞村村民吴方勤:
今年我主动申请脱贫了
我叫吴方勤,贵州榕江人。今年,我脱贫了!年我被评为贫困户。因为无稳定收入,除了种地外,每年冬天还要到广东甘蔗基地打工,才能勉强维持家用。屋漏偏逢连夜雨,年底,我的腿上长了一个瘤,做完手术后不能再到广东打工。当时很着急,大儿子上高中、二儿子在念初中,两个孩子上学支出较大,钱从哪里来?闲在家里很焦急又无能为力。今年初,我们县大力发展百香果产业。在全县的统一部署下,实行合作社统一供苗、技术服务和产销对接,所得收益全部归我们所有。这么好的事,自然要抢着干。所以,我和妻子一口气种下了12亩。如今,百香果已结出果实,全部由合作社保底收购。而我的腿病也逐渐好转,感觉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又有了过下去的希望。今年5月,我主动申请脱贫了。按一亩0元利润计算,我今年光百香果一项收入就有6万多元,我还养了只鸡和2头猪,又是1万多元收入,我脱贫肯定没问题。我们家贫困是迫于无奈的,我有两个孩子,他们很勤奋很努力很懂事,我想带给他们一个好的环境。我要靠自己的双手努力把这个家撑起来,要让他们知道,在困难的时候,只要不放弃,希望总会到来的。我不是最好的父亲,但我希望我能成为他们眼里最努力的父亲。未来,我准备在乡村旅游中大干一场。我们寿洞村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村庄临近的寿洞溪有着个大大小小的瀑布,环境优美,早已成为外地驴友及周边游客的游玩之地。剑榕高速今年国庆通车后,寿洞村到县城的时间将缩至半小时内,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有几位游客多次到这里来游玩,看上了我家的地理位置,由他们出钱,我出房子和场地,把我的房子改建成民宿客栈。村里还将修一条道路直达瀑布脚下,让游客游玩更方便。到时候,还会请村里的妇女组队来表演侗歌、侗戏。同时,她们的手工刺绣也将卖得更好。我一点都不愁以后的日子,更期待着美好的未来。
册亨县弼佑镇落江村村民覃建唐:
我靠技术吃上“绿色饭”
我叫覃建唐,是册亨县弼佑镇落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当了一辈子农民,守了一辈子山。我和村里人一样,尝试种过杉木、桉树、油桐、油茶……但林木生长周期漫长,经济效益微薄,我从未想过有一天能靠林脱贫致富。弼佑镇是册亨县油茶种植大镇,境内上百年历史的油茶树成林成片,而落江村又是弼佑镇油茶林最为集中连片,油茶品种和长势最好的村落。由于以前,落江村的油茶林“靠天养”,产量一直上不去。我家20余亩油茶林,亩产来斤已经算高产了,很多油茶林亩产不到80斤。年,全镇开始推行油茶低产林改造项目。那时候,很多村民不理解林业站大刀阔斧修剪油茶枝条的原因,不支持甚至围堵前来宣讲的技术人员。我们一直舍不得砍油茶树,都希望它越长越大、越来越密,这样一来,挂果肯定多。树枝都砍掉了,用什么挂果子?为顺利推进油茶低改工作,弼佑镇林业站搞起了低改项目试点基地,通过低改试点林和未低改的油茶林产量成效对比等方式,向我们解释科学种植管护油茶林。带着搏一搏的心态,我加入了首批“低改大军”,不顾家里反对,一个人带着工具起早贪黑往油茶林地跑,按照林业站技术人员的培训修剪。搏对了!第二年,“瘦了身”的油茶树比原来挂的果子几乎多了一倍。我心里悬起的石头落地了,村里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油茶低改了。今年,我家的油茶林扩种到40余亩,通过科学修枝、施肥、除草管护,从“靠天养”转变到“靠人管”,油茶林亩产量从原来的百余斤增加到余斤,增加了2倍。靠着科学技术,不仅让我家吃上了“绿色饭”,还让同我一样的数万名老乡脱了贫。这两年,弼佑镇的油茶产业又开始往更高的层面发展了。政府招来了企业,收购我们的果子去加工,让我们不用背着果子自己卖,也不用为了价钱而烦恼,我们还可以去工厂打工,像工人一样天天稳定上班。我觉得我们村会越来越好。
正安县顶箐村小桠口组村民向庆容:
好日子蒸蒸日上
我叫向庆容,家住正安县新州镇顶箐村。美丽的顶箐山竹海间,靠着一根方竹,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家有50亩左右竹林,亩产方竹笋来斤,每年有五六万元的收入。方竹秋发春长,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无论是干笋还是鲜笋成品,在市场上都供不应求。我们“顶箐牌”方竹笋远销上海、广州、台湾等地。过去,山里的竹林自生自长,产量不高。如果不是引进公司,我们的方竹笋还是“提篮小卖”的阶段。前些年,大家采笋子采得狠了,见笋就采,竹子越长越小,笋子越来越小。近几年,引进了顶箐方竹公司,公司出资管理竹林,并负责种植技术指导,对方竹林进行了专业管护。南京林业大学也在我们这里设立了方竹研究基地,教我们技术,现在大家都知道如何管理方竹了,该留竹母的地方舍不得采。从春季开始,半年的时间里,公司请人管护方竹林。我和丈夫都在这里务工,工资每天元,一个月每人有0多元收入,半年下来,两个人就有2万多元收入。和我们一起管护方竹林的老乡就有多人。这两年,在公司的培训下,我们学到了如何管理方竹,自家的竹林提高产量了,收入也高了。此外,我们还采笋务工,公司在竹林外的河坝林场就有收购点,我们将采好的竹笋过秤。有了“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大伙除了采笋啥都不用管,完全不愁销路。采收旺季,收购点每天能收鲜笋上万斤,整个采笋季持续一个月,能收鲜笋近30万斤,公司要付80多万元给我们笋农。靠竹致富的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邓龙发家,这几年,他靠着自家的几十亩原始方竹林脱了贫,还在新州镇上买了房。现在,他把40亩土地全部栽成了方竹。房前屋后,翠竹随风摇曳。目前,顶箐村有原始竹林1万余亩,而在我们小桠口组,有20余户农户靠着方竹笋增收,每家都有几十亩方竹林地,平均算下来,每年采收方竹笋增收3万余元。金秋时节,新州镇“三界山”里,竹笋飘香。如今,方竹笋成了我们生活中名副其实的“金笋笋”。
安龙县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刘发芬:
香菇种出美好生活
我叫刘发芬,老家在安龙县铜鼓井村,老家房屋破旧不堪,而且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到了雨雪天气,泥泞不堪的道路限制了我们的出行。再加上在老家没有挣钱的门路,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我和丈夫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外出务工的道路,一出去就是很多年,老人娃娃都没办法照顾,心里面牵挂特别多。年,我家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一家老小搬迁至安龙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新家里。搬新家的那天,我对丈夫说,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能搬到县城住进崭新的楼房里。住上好房子是第一步,过上好日子才是最终目标。年以来,县里将食用菌产业作为“一县一业”和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来抓,鼓励1户贫困户通过种植2个食用菌大棚,一年种植2季,实现收入10万元以上。政府负责建设食用菌生产大棚;公司提供种植技术、管理方法,保底价格收购产品;合作社负责流转大棚建设用地,动员、推荐农户承包大棚种植;农户只需负责食用菌种植管理、采摘,稳定脱贫。我家就是赶上这样的好政策,进入安龙县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园区的。刚开始我不懂种植的技术,效果不好。县扶贫办、易地扶贫搬迁办和扶贫干部了解情况后,让我参加了农业种植技术培训,提高了食用菌种植的技术水平,解决了技术瓶颈,香菇又由公司统一收购,不愁销路的我种植食用菌干劲更足了。如今,我家一年能挣10多万元,除去开支也有七八万元。致富不忘乡亲。我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技术,也带领10多户村民一起来种植8个大棚的香菇。马上又是出菇的时间了,活路耽搁不得。我会带着大家一起比赛采菇。采菇的速度会直接影响香菇的品质和价格,只要稍微晚个把小时,菇盖展开成了“片菇”,营养价值降低、口味大打折扣,就只能低价贱卖。所以,要想卖个好价钱,采摘必须争分夺秒。大家一起从山上搬下来,现在又一起在家门口做事情,天天有说有笑的还能整这么多钱。大家都说,幸福生活是种香菇种出来的。
松桃自治县长兴镇白底村五组村民龙秋富:
回家养猪比外出打工强
本来我都想放弃了,幸好现在挺过来了。我叫龙秋富,今年36岁,是松桃自治县长兴镇白底村人。目前,在本村生猪养殖场代养生猪。我在单亲家庭长大,因为缺乏劳动力,一家人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高中毕业就外出务工。结婚后,为了能够照顾家里,我决定回乡找点事做。运货、打零工……东奔西跑,几年下来,收入也不稳定。去年,村里带来了好消息,我们可以通过代养生猪赚钱。群众大会上,村干部和公司负责人告诉我们,为了让大伙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就业问题,要大力发展生猪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由企业建设圈养基础设施,垫资提供猪苗、饲料、药物,并提供繁育技术服务。我们每年支付租金,生猪出栏后再归还公司垫付的成本资金,并由公司统一销售,免除我们的后顾之忧。规模化标准化代养生猪,数量多,出栏快,每头猪大概能赚到多元,一年算下来能赚不少钱。最吸引我的是低成本,前期投入和猪苗、物资不用愁,我们只要提供日常养殖管理,技术也有保障。于是我便报了名,申请给养殖场代养生猪。一向对养猪一窍不通的我,遭到家里人反对。说实话,我心里也有许多担忧。村干部向我们耐心讲解各项政策和扶贫项目的权益保障。带着搏一搏的决心,我坚定自己的选择。东拼西凑,交付了租金,去年5月份,我领养了头母猪,随后又增加了0头。然而,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去年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刚刚养了2个月的猪,就损失了多头。多亏政府联系生猪专家技术团队和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的全力帮助,经过3个月鏖战,终于控制住了病情。我的猪保住了。如今,我的生猪养殖点建立了数据库,公司统一监控检测,什么时候打疫苗,该配什么饲料,什么时候出栏,都一目了然。一年下来,我代养的生猪出栏了0多头,除去成本,纯利润有10多万元。明年步入正轨后,收益还会成倍增长,回来养猪真的比外出打工赚钱多了!
赫章县双坪乡兴发村生态护林员安启福:
我为家乡守青山
我是赫章县双坪乡兴发村土生土长的苗族小伙安启福,家中8口人。5年前,曾赴新疆打工,收入不理想,年便返乡做小买卖。因缺技术资金,家里还是成了贫困户。年,我被选聘为兴发村的生态护林员,守护着余亩林地,每年获得劳务补助1万元。这一笔就业收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家的困境。这份工作给了我一份安稳,让我能够安心留在家里,我很感激,决心一定要好好干。成为生态护林员后,更要要求自己做到脚勤、脑勤、人勤。巡山的方式一定要根据天气来调整。如果是雨天,就可以不去。雨天不会出现森林火灾,而且雨天山林里路滑,巡山也不太安全。如果是阴天,就要骑着摩托车全部看一遍,发现哪里冒烟或者有动静再仔细巡查。如果是晴天,就必须走得很勤很彻底,很多地方是摩托车进不去的,必须走进去。每年的10月到第二年的5月,雨水少,是森林火险高发期,所以巡山护林一定要走得勤走得细,这种时候巡一趟山下来要走三四个小时。每个月,县林业局和双坪乡林业站都要针对护林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巡山护林的知识,也包括党委和政府的政策部署。这些,我都会认真学习,并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做一个好的护林员,不仅要自己巡好山,还要让大家一起都来守护绿水青山。工作中最难的就是遇到不配合的老乡。我们兴发村是少数民族村寨,林业站宣传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等政策,经常会遇到阻拦。村民无法转变思想观念,产业发展步履维艰。而我懂得苗语也学习了政策,就主动宣传政策、统计信息、组织群众会、组织发展产业,沟通协调落实各项工作。小小护林员,责任却重大。白天跋山涉水,晚上加班熬夜,汇报总结,每一件事都马虎不得。今年5月,为了让双坪乡的国家储备林项目能够顺利实施,我发动村里群众加紧测量国储林项目土地面积,70多名村民干得热火朝天。大家都自愿来帮忙,非常感谢老乡们的支持。我相信,大家一起努力,我们村子以后一定会发展得很好。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毓钊方春英
刘悦唐怒娇吴采丽王维维梁圣
编辑唐怒娇游正兰
编审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