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格上理财
对于年宏观经济的走势,已经从前期的普遍悲观,进入到分歧加大阶段。乐观者认为,随着逆周期调控政策的力度加大,明年经济有望触底,进而在基建和房地产投资的带动下,引发新一轮补库存周期。在过去十年里,资本市场已经演绎了多次“周期幻觉”,但几乎每一次都被证伪了。但为何会屡屡出现集体误判呢?我觉得与“人性”或资本市场特性有关。
一、人能做到客观吗?
每个人一生下来,主就是自己,客就是除自己之外的所有东西。当你去看病的时候,医生问,哪里不舒服?你的回答,只能代表自己,别人无法替代你。当然,医生可以通过听诊器、血压计、核磁共振等来获得客观数据,并作出医生的主观判断。
学者都力求客观,经常收集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并试图获得一个客观的结论。但事实上,数据如何采集和处理,分析工具或方法是否合理,逻辑演绎过程是否严谨等,又会影响到分析或结论的客观性。
在自然学科领域,人类已经积累大量知识和理论,客观性比较好,因此,被称之为科学。而在人文学科领域,人们研究的范畴通常包含人类自身,因此,主观性就会比较强。如迄今为止,经济学究竟能不能称为科学,尚有很大争议。
而在经济学的各大类或分支中,通常可以用来预测经济走势的,要数周期理论了,国外教科书通常称之为商业周期,按周期长短,又分为了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库兹涅茨周期、朱格拉周期和基钦周期等。
这些周期理论如果能称为科学,那么,它们的实验一定具有可重复性。但问题在于,人的生命周期与人类历史相比,实在太短暂了,如康波周期一轮就是60年,人生能够完整地经历两个康波周期吗?但每一轮康波周期所经历的科技进步、战争等导致“实验”环境变化差异很大,还能叫康波周期吗?
从数学意义上看,所谓周期理论与回归分析法类似,偏离均值幅度大了,就会回归。在上世纪90年代,A股市场也非常流行周期理论,最著名的要数艾略特的波浪理论。但为何如今大家都很少依据波浪理论进行投资决策呢?本质原因是预测准是偶然的,预测不准是必然的。
如果说波浪理论的预测只是考虑量和价的变化、全然不顾经济基本面的话,那么商业周期理论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