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成就梦想,奋斗收获幸福。近年来,榕江县城乡统筹快速推进,工业产业加快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旅游持续蓬勃发展,交通运输日趋完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榕江日新月异,充满生机与活力。
榕江县城风貌犹如一幅秀美图画。李长华摄
年全县1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6个贫困乡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书写了减贫奇迹的榕江精彩篇章,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4.6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农业产业多点开花
从追求温饱的传统农业到高效经济农业,从农户各自发展形成紧密相连的共同发展,从“散弱小”的种植向集中连片种植模式发展。近年来,随着各项改革政策的实施,榕江县立足资源禀赋、气候、产业基础等条件,推动优势产业优先发展、优势品种优先突破。初步形成以百香果、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猪、鸡等多点开花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进入夏季的榕江多了几分炙热,同时火热的天气也点燃了榕江群众的生产热情。
在榕江县忠诚镇孖腊村百香果种植基地,村民正在对百香果进行管护。放眼望去,基地里一片枝繁叶茂的景象,百香果垂挂枝头。
榕江县忠诚镇百香果种植基地。杨成利摄
“现在百香果已经陆续挂果,再过一个多月就会迎来第一批采摘。”基地管理员吴基伟指着枝头的百香果说。
吴基伟就是孖腊村人,早年在外面打工,这两年回到老家,恰逢赶上百香果产业发展的好时机,去年吴基伟也利用家里的3亩地种植起百香果。
“以前家里都是以种植水稻为主,去年改种百香果后,采摘的百香果口感好,采摘的量也还行,有一定的市场。”吴基伟坦言。
今年,忠诚镇大力发展百香果,吴基伟加入到种植百香果的榕江都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中,负责管护公司其中的多亩百香果。该公司在忠诚镇种植的百香果总面积达到余亩。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对百香果进行统一种植、统一管护、统一销售等,完善百香果产业链。
草珊瑚管护。杨成利摄
为了把百香果产业做大、做强,榕江县成立了百香果产业联盟,培育尊榕公司、闽捷公司、乔森公司、荣恩公司等13家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村级集体公司以及农户参与生产经营销售,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拓宽市场销路。
龙头企业、村级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主体的相继涌现,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同时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农户增收同步推进,也带来了先进种植技术、先进发展理念等,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夯实榕江县脱贫攻坚的产业根基,也为乡村振新注入新的活力。
据了解,今年榕江县种植4.23万亩的百香果,预计产果2.5万吨,产值4亿元。蔬菜产业以车江坝区为重点,完成蔬菜种植10.76万亩,截至目前累计采收蔬菜12.93万吨。年计划新增中药材面积7.75万亩,全县累计完成食用菌种植.7亩。
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在榕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富民小区,错落有致的楼房、平坦的道路、宽阔的广场,三三两两的群众到广场上晒太阳,倍感惬意。
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十三五”以来,榕江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要工程,以城镇集中安置为主,建成富民、卧龙、阳光、特和4个县城安置点,以及定威乡中心集中安置点,让户名群众搬进新家、住上新房。
57岁的杨世仁一家年从乐里镇乔勒村搬迁到富民小区,摇身一变成为“新居民”,这是在县城的第三个年头。用他的话来说,“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还能进城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榕江卧龙移民安置区。李长华摄
回忆起以前在老家的生活,杨世仁娓娓道来:“我们祖辈居住的房子都是两层楼的木质楼房,只有一扇小小的窗户,家里黑漆漆的。”
如今,搬进的新家两室一厅,厨房、厕所、阳台一应俱全,家里用起了冲水的厕所、热水器、冰箱等,一家人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搬出来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搬迁群众搬出来、稳得住、能致富,榕江县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切实做好搬迁后的“后半篇文章”。
榕江县结合县内外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特点,通过工业园区安置一批、产业园就业引导一批、农业园区落实一批、扶贫车间解决一批、劳务输出就业一批、公益岗位兜底一批“六个一批”模式,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已实现就业人,就业率为92.38%。
榕江县车江大坝蔬菜基地,村民在采收西红柿。杨成利摄
针对部分年龄偏大,因照顾老人、小孩难以转移就业的劳动力搬迁群众,在移民安置点开发保洁员、巡逻员、治安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提供就业。
“我年轻的时候当过3年的兵,现在身体也硬朗,是小区巡逻队长,妻子在社区当保洁员。儿子在县城做汽车修理工作,一家人就在县城安定下来了。”杨世仁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榕江县将持续围绕安置区群众的融合发展,按照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全方位立体式打造安居社区、幸福家园。切实让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在新时代迈向新征程的信心更足。
文旅融合风劲帆起
榕江是苗山侗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贵州体操之乡,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原始古朴,自然生态保存完好,有“原生态民族文化博物馆”和“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最后家园”的美誉。以自然为底,民族文化为魂,宜人的风光与民族文化碰撞,激发旅游经济新活力。
在计划乡加宜村,位于月亮山自然保护区腹地,是一座以苗族群众居住为主的少数民居自然村落。这里群山环绕,溪水潺潺,雨季清晨云雾缭绕,美轮美奂。
走进加宜村,“月亮山居”别致的木楼民宿映入眼前,苗族传统吊脚楼鳞次栉比依山而建,与周围的梯田交相辉映,宛如世外桃源。“月亮山居”有9栋民宿、2栋餐厅和功能厅,均是当地群众民居改造的。在传统民居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让民宿更别具一格。
在民宿里,徐先美正在打理客房,给游客提供最佳的旅游体验。“今年五一假期的时候游客最多,平时也会有游客来这里游玩。”
徐先美今年42岁,嫁到加宜村后,这些年来也看到村子的变化。“我记得我刚嫁到这里的时候,村里没有路,住得也很挤。”徐先美说。
夫妻俩一直外出打工,直到年回到老家建了新房,生活条件才逐渐改善。随着村里“月亮山居”民宿的落地建成并投入运营,旅游悄然兴起。去年10月,徐先美来到民宿帮忙打理客房,成为客房主管,每个月能有元的收入,这份工作让她感到十分满意。
“以前都是外出打工,现在在家照顾2个孩子上学,还能在村子里有一份固定的收入,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我会把这份工作做好,让来的游客有更好的体验。”徐先美乐呵呵地说。
除了民宿以外,还有非遗体验馆、会议室、游泳池等,可提供徒步游、农耕体验、会议接待、团建活动、亲子游等服务。游客来休闲旅游、观赏梯田的同时,还可以体验植物染、酿酒、果蔬采摘等,体验真正的苗寨生活方式和人文民俗,让人流连忘返。
榕江县境内乌公特大桥。李长华摄
榕江县作为贵州连接珠三角地区的桥头堡,交通十分便捷,区位优势凸显。榕江县始终把发展旅游业摆在突出的位置,苗疆古驿小丹江、乐里七十二侗寨斗牛城、加宜“月亮山居”、大河口码头等一批旅游项目建成并运营。
丹江村、大利村和三联村分别获批全国、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建3个3A级旅游景区,新增培育50余家乡村客栈和农家乐。全县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8.53%、33.64%,旅游业持续向好发展。
下一步,榕江将进一步细化措施,大力推进旅游业的发展,擦亮“苗山侗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招牌,着力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集散地、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奋力开创榕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郭芳霞
编辑余光燕
编审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