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秦州产业扶贫工作亮点纷呈
中国甘肃网4月10日讯据新天水报道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培育产业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秦州区委、区政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深入实施产业扶贫行动,大力发展培育“4+2”特色富民产业、短平快种养殖、“五小产业”,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为贫困户实现高质量脱贫提供支撑,从根本上确保脱贫效果持续稳定。如今,越来越多的产业扶贫项目在秦州遍地开花,在新一年的春雨滋润中吐出新绿,绽放致富之花。
平畴沃野织锦绣特色产业竞芳菲
——秦州区产业扶贫工作亮点综述
记者景春燕文∕图
阳春三月的秦州,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在杨家寺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里,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齐划一,熠熠生辉;在秦岭镇关砚村,食用菌培养大棚里整齐排列的菌棒上,黑木耳已经露出了头;藉口镇杜家山村的养殖场里,猪舍干净整洁,白中透粉的猪崽慵懒惬意地吃着饲料……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产,逐步向多元化、特色化的绿色农业转变,发展的道路宽了,农民的钱包鼓了,人民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这些喜人的变化,都与秦州区在脱贫攻坚中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密不可分。
多种扶贫产业
鼓起贫困群众钱袋子
3月30日,记者走进藉口镇杜家山村养殖户杜柱学家的养猪场时,他正忙着为猪舍进行雾化消毒。
年,村里鼓励村民发展养殖产业,杜柱学瞅准机会办起了养猪场,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我以前种的小麦、玉米、洋芋,一年的收成就是解决个口粮,农闲时外出打工也挣不了多少钱。现在通过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建起了养猪场,栽了果树,发展循环农业,去年卖了80多头猪,收入20多万元。”说到去年的收入,杜柱学脸上笑开了花。当初,杜柱学利用5万元扶贫贷款和1万元互助资金建起的养猪场,经过4年的发展,现在他的养猪场年出栏生猪80多头,存栏50头左右。
去年,杜家山村和杜柱学一样的生猪养殖户有11户,存栏生猪头,年出栏商品猪约余头。今年,又有7户村民已经选好地址,正在进行养殖场建设。发展养殖业,让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在年年底时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养殖户的收入达到万元。
杜家山村养殖产业的发展只是秦州区扶贫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秦州区大力发展果品、蔬菜、畜牧、劳务四大传统主导产业和中药材、乡村旅游两个新兴优势产业。果品产业是全区农业首位产业,按照贫困人口“人均两亩园,收入过万元”目标,持续加快11个产业片带建设,新建果园以每年5万亩的速度持续推进,全区果园面积达到60.12万亩,总产量达到55.75万吨,总产值18.21亿元。蔬菜产业坚持走“调结构、扩规模、提品质、创品牌、增效益”的发展路子,积极实施“西菜南移”战略,全区已建成杨家寺镇川道区、牡丹镇大柳树、大门镇下街、娘娘坝镇张山、齐寿镇松李、秦岭镇梁家门、天水镇天水村、玉泉镇多嘉庄八大设施蔬菜基地和万亩高原夏菜基地,基本形成了山川结合、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积极谋划创建起点高、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的现代畜牧业示范点,唐人神集团甘肃美神公司投资1.5亿元的头核心原种猪场等一批畜禽养殖项目开工建设,全区畜禽饲养量达到.1万头只,肉蛋奶产量3.88万吨,总产值12.1亿元。依托齐寿建筑工、牡丹大姐、藉河技工、曹刘保安等劳务品牌,全年完成劳动力输转11.14万人次,劳务创收24.12亿元。依托秦岭万亩连翘种植基地、杨家寺设施中药材种植基地、华岐千亩杜仲种植基地等“七大”中药材基地,引进和培育连翘、柴胡、白芨、半夏、杜仲等32个品种,种植面积达到9.1万亩,总产量1.92万吨,总产值4.55亿元。平南镇孙集村、玉泉镇李官湾村等一批集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相继建成,全区9个特色小镇,18个田园综合体健康发展,一二三产高度融合,乡村旅游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创新扶贫模式
走特色产业脱贫之路
3月30日一大早,天水秦润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滨就来到秦岭镇龙集村村民柴小兵家的苹果园里,查看苹果树下进行半熟料露地栽培香菇的生长情况。
苹果树下间作香菇,在秦岭镇尚属首次,也是该镇创新“公司+农户+基地”扶贫模式的一次探索。柴小兵家苹果树的行间大约有米长,70厘米宽,这就是栽培香菇的畦床。吴滨告诉记者,香菇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遮荫,在果树行间空地栽培,就是要有效地利用苹果树生长季内枝叶形成的叶幕,为香菇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栽培香菇的半熟料是3月初栽培下去的,一共栽培了3畦,预计产量斤左右。扶贫车间将按市场价格5元每斤回收,大概到5月底这一户就能收入1.2万元以上。对于贫困群众来说,这是短平快、能致富的特色脱贫产业。”吴滨说。
年,秦岭镇引进天水秦润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大北生物科技开发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建设占地56亩的秦岭镇秦润源扶贫车间,以及3栋养菌室、50座菌培养大棚等食用菌加工生产流水线,发展食用菌中药材产业项目,年产菌种达到30万袋以上。
“扶贫车间采取‘代管代销’的模式,把菌棒免费发放给村民栽培,产品交给车间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不但解决了发展产业的技术难题和销路难题,而且降低了贫困群众的产业发展风险。进一步消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吴滨告诉记者,扶贫车间还会对贫困户免费地进行一对一技术培训,栽培过程中遇到问题,扶贫车间的技术人员会随时上门给予解决。
据秦岭镇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甄智兵介绍,天水秦润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三变”改革的形式,引导农户承包地、集体资产等资源,以股份合作的形式,联建联营,建立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年,公司为新民村、中心村、龙集村、虎林村、关砚村、斜坡村等6个村(包含2个深度贫困村)每村股本分红元,形成“强企业、大基地,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众多优势产业和农产品基地参与扶贫,正带动秦州区的贫困村、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近年来,秦州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创新扶贫模式,大力发展培育“4+2”特色富民产业、短平快种养殖、“五小产业”,努力增加贫困户收入。
多元化发展
激活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
在皂郊镇杨湾村的向阳坡地上,坐落着天水丰缘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蛋鸡养殖场。在这个蛋鸡养殖场里,除了现代化的鸡舍外,还建有有机肥加工厂,整个基地几乎闻不到传统养鸡场里刺鼻的鸡粪味道。“在我们这里,样样都是‘宝’。”合作社负责人闫云刚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传统的蛋鸡养殖只注重鲜蛋,往往将剩下的鲜蛋、淘汰的蛋鸡和鸡粪等视为副产品廉价处理。而我们将循环农业的理念引入蛋鸡产业中,延伸了产业链,促进了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天水丰缘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下辖20万只全自动化标准化蛋鸡养殖场、0余亩红富士果园基地及有机肥生产厂三个经济实体。“这三个实体经济将养殖与种植紧密结合,着力打造原生态、无公害的种养殖循环农业经济。”闫云刚说,由于有机肥的微量元素齐全、肥力充足,能使果树无害化茁壮成长。合作社的蛋鸡养殖场每天产蛋量在斤左右,蛋鸡产生的鸡粪通过无害化处理加工,每天能生产十余吨有机肥,这些有机肥不仅为合作社自有的0余亩苹果园提供足量有机肥料,还源源不断地销往周边乡镇,真正实现了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合作社已直接带动杨湾、峡门、张董等9个村92户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资金等形式入股分红,累计分红收益27.7万元;通过村集体入股形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池金、张董、马家河三个贫困村入股累计分红24万元。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群众满意度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秦州区以“强组织、增收入、夯基础、促发展”为主题,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行动,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健全村级集体经济运营管理体制,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施可持续增收项目,激发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据统计,自年至年,全区三年累计投入资金达到万元,其中涉及贫困村万元,共扶持16镇个村,贫困村年均收入3.万元,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产业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打造区域品牌
引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平时上班忙,居住的小区又离市区远,附近买菜不方便,我通常都是快下班时用手机在网上下单选购蔬菜,人和菜基本同步到家,买的菜既新鲜,又节约时间。”市民刘爱萍最近经常在网上购买“秦州蔬菜”,她说,自己一方面是为了方便生活,另一方面是信得过“秦州蔬菜”的品牌。为了确保蔬菜新鲜上市、卖出好价钱,秦州区全力打造“秦州蔬菜”品牌,依托校企直供、